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江西率先给研学旅行“立规矩”

近日,江西省市场监管局、江西省教育厅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江西省《中小学研学旅行》系列标准,自202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据悉,该标准涵盖了基地认定规范、课程设置规范、组织实施规范、评价规范等4个规范文件,率先给研学旅行“立规矩”。

研学旅行有点“变味”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早在2016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就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实践教育活动,帮助中小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郭杰忠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道,2017年7月,江西省教育厅会同省发改委等11个部门下发了《关于推进全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了江西省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随着活动不断深入开展、覆盖面不断扩大,研学旅行已成为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成为切实减轻义务教育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保障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举措。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滨江校区的王同学对此感触颇深。去年暑假,她和全班同学一起到江西省瑞金市开展了为期五天的研学旅行。“实地参观了烈士纪念馆、红井、苏维埃旧址之后,感觉以前学到的历史知识活了起来,真正体会到了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创建新中国的执着与艰辛,这是在课堂上体会不到的,收获太大了。”现在回想起来她仍然兴奋不已。

江西省瑞昌市第二中学副校长杨小宝告诉记者,近年来,学校先后举办了多次研学活动。带队老师与学生们同吃同住,行程中既可游览景点,更有专家讲座、交流会等学习安排,让学生们在学中行,在行中学,既拓宽了视野,又充实了知识。

但火爆的研学旅行背后也存在各种问题,少数研学活动甚至“变了味”。郭杰忠坦言,当前各地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尚处于初始阶段,一些地方在推进研学旅行过程中,仍然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协调机制不完善、责任机制不健全、安全保障不规范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存在只游不研、只旅不学、只学不旅、品牌缺失等现象。

给研学旅行“立规矩”

为进一步规范有序开展研学旅行,江西省教育厅委托江西师范大学以及旅游行业和中小学一线专家等组成标准研制团队,研制集操作性和指导性于一体的标准,具体明确研学基地、研学课程、组织实施、研学评价等,以确保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建设标准化、课程建设科学化、组织管理规范化、教学活动有效化、活动评价合理化。

8月4日,江西省市场监管局标准化处副处长占文军告诉记者,得知教育部门这一想法后,江西省市场监管局高度重视,第一时间组织专家对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评估,并于2019年11月批准立项,印发立项计划。标准起草制定后,在政府网站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公示,而且再次组织专家对标准进行了审定、修改、核实。“可以说,这个系列标准的研制过程是严谨、缜密、务实、接地气的。”

该标准文件主要起草人之一、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项国雄告诉记者,江西省《中小学研学旅行》系列地方标准由4个部分组成,包含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营地)认定规范、课程设置规范、组织实施规范、评价规范。“基地是研学场所,课程是研学内容,组织实施是研学活动过程环节和方法,评价则是监控、激励。一体解决在哪研学、研学什么、如何研学、研学效果和服务质量如何的问题。”

占文军告诉记者,为了将江西的红色文化与研学旅行有机结合,标准中基地(营地)认定规范要求,基地的研学资源要结合当地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或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课程设置规范中要求“研学旅行课程类型”要将特色类课程纳入其中;组织实施规范中要求基地应因地制宜,结合地域特色,提供与日常生活不同的情境体验。

占文军表示,江西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此次系列标准的发布,将引导各地各校挖掘和有效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研学旅行,寓教于游;有利于改进和创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传播先进文化;有利于各地制定完善红色研学旅行重点区域建设规划,提升服务质量;有利于各地紧扣红色主题和时代特点,建设新型红色景点,推出红色底蕴深厚、业态融合多元的研学旅行线路;有利于各地开发红色文创和游学产品,加强红色故事讲解和课程研发,建设一批优质红色研学旅行基地(营地)。

避免“只游不研”重在落实

在杨小宝看来,标准可以有效指导中小学有序开展研学活动,其可操作性值得点赞,但要完全杜绝只游不研、只研不学现象,仍有一定难度,关键在于学校在实际操作时如何把研学标准落到实处,遵照执行。

江西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刘菊娇表示,为确保系列标准落地见效,江西省教育厅将加强宣传培训,强化监督指导,一方面指导各中小学校按标准规范开展研学旅行,另一方面对不符合标准的研学基地、相关研学机构等责令限期整改,不断完善标准体系,建立行业资质清单,引导研学旅行持续健康发展。

郭杰忠强调,江西将按照研学旅行的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和公益性原则,遴选一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营地),打造一批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把学生研学旅行的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同时,建立健全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贫困家庭学生减免费用,有效推动《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落地落实。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实践教育研究所负责人参加发布会并对江西省《中小学研学旅行》标准进行点评,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标准化处负责人参加发布会并答记者问,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宣传部负责人主持发布会。

答记者问

记者:今天发布的江西省《中小学研学旅行》系列地方标准,主要有哪几个标准,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各标准的主要内容,以及各标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项国雄:江西省《中小学研学旅行》系列地方标准由4个部分组成。

第1部分是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营地)认定规范。主要规定了研学基地(营地)概念及相关术语,规范了研学资源审核、研学基地建设、设施设备供给、服务配套、安全保障、运营管理、评价反馈、评定与复核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江西省各类研学旅行基地(营地)的规划、建设与管理以及江西省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旅行社、教育机构等对基地(营地)的认定与选用。

第2部分是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设置规范。主要规定了研学旅行课程的术语和定义、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类别及其实施建议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江西省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建设。

第3部分中小学研学旅行组织实施规范。主要规定了中小学校、基地(营地)和第三方服务机构等组织实施研学旅行的过程标准、任务分工和岗位职责。本标准适用于江西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组织实施过程中的规范化操作。

第4部分是中小学研学旅行评价规范。主要规定了研学旅行的评价原则、评价主体、评价流程和内容、评价方法及评价结果运用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江西省中小学组织开展的研学旅行。

中小学研学旅行“四大”标准体系关系紧密,环环相扣。

一是一体设计,基地(营地)是研学场所,课程是研学内容,组织实施是研学活动过程环节和方法,评价监控、激励。一体解决在哪研学、研学什么、如何研学、研学效果和服务质量如何的问题。

二是互为关联,基地(营地)是基础,是课程载体、是组织实施场所、是评价监督对象;课程是核心,是基地(营地)内涵、是实施研学活动的对象、是评价重点;组织实施是关键、是基地(营地)价值体现、是师生与课程关系纽带、是评价根本所在,也是组织实施的重要一环;评价是研学保障,贯通基地(营地)课程、组织实施,为基地(营地)和课程建设、准入、管理,以及研学组织实施的效果和服务质量提供保障。4个标准共同构成了研学旅行的基地(营地)-课程-组织实施-评价的闭环。

记者:据悉,此系列标准从2019年的研制到今天的发布,经历了近两年的时间,请您介绍一下,此系列标准的制定过程如何?

江西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程裕秋省教育厅和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标准的编制高度重视。在此期间,我们按照有关规定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申请立项。2019年11月12日,由江西省教育厅牵头申请地方标准的立项,根据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下达的2019年度江西省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批准江西省《中小学研学旅行》四个地方标准的制定。

二是起草初稿。省教育厅组织江西师范大学以及旅游行业和中小学一线专家等成立的标准研制团队,广泛调研,积极收集国内外研学旅行相关法律法规、研究成果、经验总结和文献资料,同时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负责人和教师、研学基地负责人和专业指导人员、旅行社负责人等进行广泛深入交流研讨。在此基础上,遵循国家标准要求,结合江西实际,完成了标准起草工作,并进行了立项评估。

三是征求意见。2019年至2020年10月,先后多次征集研学旅行教育、组织管理等领域专家意见。首先是多次前往北京等地召开意见征集座谈会,与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学旅行研究所、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评价处、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宜昌市教育局、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北京新时代教育科技研究院、明德未来等单位专家进行了座谈。其实,现场走访中小学校、研学旅行一线教师等,征集意见。再者,2020年5月至10月,省教育厅正式发函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各设区市教育局、相关研学基地、旅行社等相关单位多方征求意见。最后,根据专家和各单位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形成了送审稿。

四是审定完善。2020年12月21日,省教育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再次邀请13位省内外研学旅行专家,对本标准进行了会议论证和审定。编制小组充分吸取专家审定意见,对标准再次进行修改完善,形成终稿。

系列标准的研制过程严谨、缜密,务实、接地气。

记者:《中小学研学旅行》地方系列标准中有哪些方面体现了江西的地方特色,这些特色对促进江西的中小学研学旅行会起到怎样的效果?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标准化处副处长占文军:本系列标准中最大的特色就是将江西的红色文化与研学旅行相结合。

一是在基地研学资源中提出要结合地方文化资源。系列标准第1部分明确:基地(营地)认定规范中,对基地的研学资源要求中提到要结合当地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或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二是在课程设置中提出要设置地方特色课程。系列标准第2部分明确:课程设置规范中对“研学旅行课程类型”的划分中将特色类课程纳入其中,如红色、绿色、古色等课程,体现了江西地方建设和文化特色。

三是在组织实施规范中提出要体现地域特色。系列标准第3部分明确:基地(营地)应因地制宜,结合地域特色,提供与日常生活不同的情境体验。在机构遴选中也要求基地(营地) 将其各项景点、场地设施等特色项目详细资料向中小学校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展示。

江西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本系列标准的发布,将引导各地各校更好的挖掘和有效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研学旅行,寓教于游;有利于改进和创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振奋各族人民精神,传播先进文化;有利于各地制定完善红色研学旅行重点区域建设规划,提升红色经典研学旅行的服务质量;有利于各地紧扣红色主题和时代特点,建设新型红色景点,推出红色底蕴深厚、业态融合多元的经典红色研学旅行线路;有利于各地开发红色文创和游学产品,加强红色故事讲解和红色研学课程研发,建设一批优质红色研学旅行基地(营地)。

记者:江西省《中小学研学旅行》系列标准可以说是为地方乃至全国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提供了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保障。请问,省教育厅下一步将如何推动《中小学研学旅行》系列标准落地见效?

江西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刘菊娇:研学旅行标准化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为确保《中小学研学旅行》系列标准落地见效,推动我省研学旅行工作健康有序发展,省教育厅下一步将做好如下工作。

一是加强宣传培训。通过政策宣传、业务培训等形式,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全面理解、熟练掌握中小学研学旅行系列标准。同时,主动协调推动研学旅行机构、社会各界人士等相关方面关注研学、关注标准、支持研学,在全省营造良好的研学氛围。

二是务实落地执行。按照“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据可查”的原则,按照刚才郭厅长指示的,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做到“四个落实”,落实基地(营地)认定规范要求、落实课程设置规范要求、落实组织实施规范要求、落实评价规范要求,确保标准执行落地。

三是强化监督指导。一方面指导学校按标准规范开展研学旅行,另一方面对不符合标准的研学基地、相关研学机构等责令限期整改,不断完善标准体系,建立行业资质清单,引导研学旅行持续健康发展。


上一篇:山东济宁着力打造研学旅游高地

下一篇:《中学生博物之旅·古代中国》研学丛书出版

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