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如何实现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


劳动教育长期被虚化、弱化和边缘化,缺乏应有的学科地位、课程地位。


如何对本地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呢?跟着小研一起来看今天的内容~



01

丰富理论研究,奠定实践基础


通过理论研究,厘清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新时代对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需求,探讨课程资源深度开发的必要性以及满足新时代需要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深度开发的途径和措施。


具体而言,要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及课程资源的内涵、特征、类别、需求,以及课程资源深度开发的内涵、原则、目标、要求、实践策略等理论研究


1.深化内涵理解。


一是明确内涵。


明确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深度开发的内涵,进一步挖掘、利用原有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系统内各因素的潜在功能和价值并进行整合。


使整个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系统的结构和实践达到最优,进而最大化地实现劳动教育课程的意义与价值。


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内涵;


•从形式到实质—劳动教育的新立场;


生产与消费相统一劳动教育的新内容;


从工具到存在劳动教育的新功能;


从单一到整合劳动教育的新实践。


二是明确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特征。


深入理解多样性、多质性、动态性、具体性等基本特征,把握价值性、价值潜在性、人为命定性等其他特征。


三是明确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价值意蕴。


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观、毛泽东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核心观点、体现新时代劳动观的相关文件。


全面了解课程资源重新定位知识观、更新教学观、改造教师观、变革学习观、冲击评价观等重要意义。


从而比较完整、深刻地挖掘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意蕴。


2.梳理现状、对策。


一是梳理劳动形态的迭代发展、劳动教育的历史发展,新时代劳动教育内容的发展趋势,以及劳动教育异化现象。


二是研究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短缺的现实问题,如开发意识淡薄、课程资源配置不合理等。


三是针对问题提出基本对策,建立保障制度、探索开发路径、提高开发能力、评价与评估等。


△东营市河口一中——为太空架豆清除蚜虫


3.明确开发模式。


一是做好主题定位。


明确通过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我们想让学生取得什么样的学习成果。


二是做好价值论证。


研究课程如何契合学生成长需求,回答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


三是视角和原则的设立。


首先,考虑资源开发的视角。


如生活视角、学科视角、问题视角、职业视角。


其次,确定资源开发的原则。


如时代性、开放性、经济性、针对性。


四是开发方式的选择。


课程开发方式多种多样,如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和实践模式,又如学科本位模式、能力本位模式和人格本位模式,等等。


研究者要精准学习,广泛收集和研究区域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实例,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提炼经验。




02

推进机制建设,形成资源体系


教育行政部门要抓好顶层设计,建立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深度开发的推进和保障机制。


在此基础上,对学科课程资源、区域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进行深度开发、重构整合、建立系统化、序列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学段贯通、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资源架构。


1.推进机制建设。


一是运行机制。


一般包括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运行机制。


内部运行机制包括:


建立课程资源开发的组织、

情境分析、

制定目标、

编制开发方案、

资源开发的解释与实施、

开发的评价与修订六个环节。


外部运行机制包括:


•区域—区域合作、

•学校—学校合作

•专家—学校合作、

•研究机构—学校合作、

•地方政府—学校合作等方面。


二是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是为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如教室与场馆、信息与技术、教师与经费等)的机制。


专项课题组要组织较为详尽的调查,全面了解区域内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现状。


科学分析区域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需求,据此确定基本保障原则和重点保障措施。


2.资源体系建构。


一是做好资源统整,避免有整无统等问题。


优化统整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等全过程,建立学科融合化、内容主题化、结构序列化的课程资源。


二是做好学段贯通,推进学段衔接、目标承接、内容对接,以及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学相承、特色深化。


学段贯通既包含小学低学段和中高学段的贯通。


也包含小学与初中的贯通、初中与高中的贯通、幼儿园与小学的贯通。


都强调两个学段共同建构劳动课程资源体系。




03

探索开发路径,强化学校实践


根据研究目标的侧重点,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路径基本可分为多方协同学校融通学科融合主题整合地域性资源开发,彼此之间存在交集。


其中:


▪多方协同路径又分为家校协同、校社联通、三位一体;


学校融通路径又分为城乡融通、职普融通、职特融通;


学科融合路径又分为单学科融合、多学科融合;


主题整合路径又分为劳动素养、劳动文化;


地域性资源开发路径暂时分为基于特色地域、基于一般城市、基于一般农村。


1.通过学科融合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探索。


学科融合有别于专门开设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基于学科、重在融合,既有常规学科的存在,又有劳动教育的融入。


学校应成立融合学科研究小组,研究不同学科的内在联系、教学契合点,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等不同层面实现对接。


劳动教育与不同学科融合,有不同的方法和目标。


文科类课程的劳动内容往往蕴含在相关的情节、事件、现象或体现在有关人物的品质中,主要用来培养劳动价值观。


理科类课程则要从发展史、发现史的维度上挖掘,从知识、技能应用于现代社会的维度上挖掘,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思维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2.开发黄河口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探索。


开发此类课程,有利于学生养成劳动素养和乡土情怀,有利于学校落实五育并举和打造特色品牌,有利于黄河口文化特色的深度挖掘和创新传承。


以传统陶艺为例,在开发模式上应该考虑项目主体性课程;从资源角度看,要进行立体式开发。


一是开发陶艺文化中的劳动文化,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专心致志的劳动习惯、勤俭奉献的劳动精神等。


二是注重制陶过程中的技能训练,在课程中体现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等劳动教育手段。


三是探索传统陶艺与现代化教育的融合——信息化、科技化时代背景下陶芝的创新传承、文化影响、发展趋势。


3.各类学校融通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探索。


以职普融通为例,“通”是指双方发挥师资优势,共同开发和应用劳动教育课程资源。


双方要建立整体课程框架,以一般职业体验类、生涯规划类课程为主,追求课程门类的细化与丰富。


初步确定基地授课、送课到校、综合授课等教学方式,扩大课程实施范围。


“融”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与德智体美课程的融合,充分挖掘各学科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属性;


注重劳动教育和职业启蒙教育的融合,促进劳动形式与劳动精神、职业感知与劳动意识、职业认知与生涯规划的结合式教育;


注重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的多元融合。




04

推进效能评估,保持课程活力


区域和学校要探索课程资源深度开发成效的评估内容、体系、方式、路径,促进课程资源科学开发、有效利用。


为调整、校正、完善开发策略提供依据,实现开发长效化、管理制度化、策略最优化。


△东营市中小学劳动技能竞赛——小能手,挑粮忙


1.开发长效机制。


一是明确研究目的是保持课程资源的生命力、实用性和先进性,为了优化巩固既有课程资源和开发实施新课程资源。


二是丰富机制建设的内容。


除了上文提到的几种早期机制,还包含课程研发和劳技学习的教师学习机制,指向规范考评和科学奖惩的动力机制,集团化办学、共同体研发、大中小幼贯通、普职城乡融通的合作机制。


2.完善实施策略。


一是明确站在区域高度上开展研究,效能评估的对象基本包括所有课题学校、资源单位的课程开发行为。


二是注意选择层次分析、综合评价等专业的效能评估手段。


三是确定评估方面。如劳动教育场所、师资投入等资源保障方面,开发体系建构、相关制度建设等课程研发方面,资源环境效益、教育教学效益等价值效益评价。


作者:东营市劳动教育总课题组,文章来源于 《教育家》。


上一篇:发展“社区微营地”,实现“家-校-社” 联动

下一篇:西安发布重要通知,取消对研学旅行社的推荐

04-14